- 赵木子;徐成彦;龚超;吴旭君;侯兆新;
现有研究对空心率、内置钢筋配筋率等参数对配筋空心方钢管高强混凝土柱轴压本构关系及有限元建模方法的影响考虑不足,且用于建立现有本构关系模型的钢管高强混凝土试验数据偏少,各模型所使用的数据间存在一定差异。为此,针对配筋空心方钢管高强混凝土柱轴压本构关系和有限元建模方法开展系列研究,在所搜集到的57组配筋空心方钢管高强混凝土与方钢管高强实心混凝土轴压性能试验数据基础上,通过理论推导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可靠的混凝土与钢材的本构关系模型,并提出了相应有限元建模方法。随后,采用搜集到的试验数据对所提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可较好地预测试件的轴压荷载-位移曲线;轴压承载力、峰值应变以及峰值后的残余承载力预测结果与相应试验结果之比的平均值分别为0.975、0.981、1.034,变异系数分别为0.088、0.205、0.179。
2025年07期 v.55;No.630 194-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陈刚;聂鑫鑫;郑七振;陈威钢;江海洋;
提出了一种“梁柱预制,节点预制,构件后浇UHPC连接”的新型装配式框架结构形式,设计了一榀预制装配式框架和一榀现浇框架,并对其依次开展拟静力试验,研究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新型装配式框架的整体抗震性能达到等同现浇的要求。然后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预制框架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混凝土破坏形态相似,屈服荷载和最大承载力相差不大,耗能能力接近,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吻合度较高。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预制框架模型梁纵筋配筋率、柱轴压比和混凝土强度对新型装配式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梁纵筋配筋率的增大,承载力显著提高,耗能能力有所降低,位移延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配筋率为1.3%时位移延性达到最大值;柱子轴压比在0.75以内变化时,随着轴压比的增大,预制框架承载力变化不大,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延性和耗能能力降低;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预制框架承载力增大,结构延性降低,当混凝土等级超过C50后,预制框架的承载力不再提高。
2025年07期 v.55;No.630 20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0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姚行友;刘亚菲;郭彦利;阮楚航;陈厚;
为了研究冷弯薄壁等肢卷边角钢柱的屈曲和相关屈曲性能及稳定承载力设计方法,首先对32根LQ550冷弯薄壁等肢卷边角钢进行了轴压试验,结果表明:宽厚比小的长柱发生弯扭屈曲,宽厚比较大的短柱发生局部屈曲,其他试件发生局部屈曲和弯扭屈曲的相关屈曲,且扭转存在屈曲后强度。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试件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建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是可信的。随后采用有限元模型分析长细比、宽厚比、卷边分肢比等参数对等肢卷边角钢构件轴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件极限承载力随着长细比的增加而大幅下降;长度相同时,极限承载力随宽厚比的增大而增大;增大构件的卷边也会增大极限承载力,但当卷边产生局部屈曲时,试件极限承载力增长减缓。最后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轴心受压冷弯薄壁等肢卷边角钢承载力的建议计算方法,将计算结果对比试验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建议方法是准确可行的。
2025年07期 v.55;No.630 216-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曹宝雅;丁玉昂;杨冰沂;李爱群;成思危;邓扬;
实际工程结构中的螺栓可能处于拉剪复合受力状态,而规范仅给出了纯拉和纯剪荷载作用下的螺栓疲劳寿命计算方法,因此需要开展螺栓拉剪疲劳试验研究。基于一种螺栓拉剪疲劳试验装置,分别开展了0°纯拉、30°拉剪、45°拉剪、60°拉剪和90°纯剪5种不同角度下的螺栓疲劳试验,对比分析了拉剪角度对螺栓疲劳寿命的影响。基于Mises应力统一了不同角度下螺栓拉剪S-N曲线,并讨论了螺栓材料、直径对其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载力相同的情况下,与纯拉伸或纯剪切相比,拉剪复合受力状态下螺栓更容易发生疲劳破坏。在不同拉剪角度下,螺栓疲劳寿命均随材料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并给出了不同角度下螺栓材料影响系数,相对于8.8级高强螺栓,4.8级和6.8级螺栓疲劳强度分别降低5%和2%左右,10.9级高强螺栓的疲劳强度增大约21%。应力相同时,随螺栓直径的增大,螺栓疲劳寿命先增大后减小,相对于M8螺栓,M16、M30和M42螺栓的直径放大系数分别约为1.24、1.37和1.07。
2025年07期 v.55;No.630 227-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4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余雷;吴典含;王辉;郑宝锋;
预紧力松弛规律是高强度螺栓连接的施拧工艺确定和质量检验的重要依据。对喷砂、拉丝、机械刻痕、喷涂抗滑移漆、热轧和镜面6种摩擦面处理工艺下,10组不锈钢高强度螺栓连接标准试件中螺栓预紧力进行了长时间跟踪。结果表明:在终拧完成后预紧力迅速衰退,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松弛速率逐渐变缓,施拧后1 h的衰退量占总衰退量的50%,24 h后损失趋于平稳;摩擦面抗滑移系数越大,螺栓预紧力松弛也越多。对试验中所有试件的螺栓预紧力松弛规律进行了统计,拟合了松弛规律曲线。结果表明,对于试验中的试件,具有95%保证率的预紧力松弛最终值约为7.2%,该值与同等条件下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相近。基于此,建议不锈钢高强度螺栓连接预紧力检查在终拧6 h后、24 h前完成。
2025年07期 v.55;No.630 237-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7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