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苏斌;张晶玫;田培培;
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建立在同类型的工业遗产的比较基础上。目前,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还缺乏细化分类评估。同时,如何在工业布局体系中找到遗产合适的定位也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研究溯源近代中国工业系统的分类体系的发展进程,梳理了因西方的16分类法进入中国后催生的分类变化,即由16分类发展到30分类逐渐细化的过程,期间伴随国民政府行政院、立法院和主计处等组织了多次调查,同时也有研究者依据调查成果进行深入研究,整个过程全面呈现了近代工业分类的发展。在梳理近代工业分类的历程的基础上,将近代分类整合到一个框架下,为近代工业遗产的身份建立一个完整的谱系,为进一步深入评估和展示奠定基础。
2024年03期 v.54;No.61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下载次数:8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季宏;
对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工业遗产化现状进行介绍,通过福建马尾船政历史风貌区、福大怡山文化创意产业园两处保护案例分析,从工业遗产区所对应的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下的历史地段层面,总结出工业遗产(核心)保护范围划定、建设活动保护控制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针对既是历史地段又有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区、有文物保护单位而非历史地段的工业遗产区与没有文物保护单位、非历史地段且仅有历史建筑的工业遗产区三种情况下,保护范围划定与规划控制的合理方法。指出当下问题的解决需要保护文件进行修订、完善,与不同规划的有效衔接。
2024年03期 v.54;No.614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5K] [下载次数:7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季宏;
对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工业遗产化现状进行介绍,通过马尾造船厂旧址内的文物建筑、福大产业园的历史建筑等保护实践案例分析,从工业建筑遗产所对应的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下的文物古迹层面,总结工业遗产在本体保护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通过制定地区规范与修订《导则》等方法,解决工业建筑遗产的大空间无法合理改造利用等问题。
2024年03期 v.54;No.614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下载次数:1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段亚鹏;陈明霞;欧阳璐;徐苏斌;
以“三普”的数据及现场调研所获的工业遗产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江西省工业遗产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分布看,江西省工业遗产具有时间跨度大且不均匀分布、阶段性突出的特征,且以近现代工业遗产为主;2)从空间分布看,江西省工业遗产集中在赣西北、赣南地区,在空间上形成“两核两副,带状分布”的空间格局;3)从遗产类型看,江西省工业遗产轻工业呈块状均匀分布,其他四类较轻工业分布分散;4)从时间演化看,江西省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有四次明显的转折;5)从影响因素看,由地理探测器和空间叠加等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工业遗产的时空分布差异受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政府政策、河流水系、道路交通、工业水平为强势影响因素。
2024年03期 v.54;No.614 2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2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于磊;刘妍;
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共融互动一直是政府与企业等决策者关注与迫切解决的问题。从多属性辅助决策的角度,运用“偏好排序组织评估法(PROMETHEE)”理论可以有效辅助决策工业遗产的再利用问题。基于PROMETHEE多标准多属性分析理论,以青岛市的六处工业遗产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等多种综合性分析方法,在工业遗产再利用对策层面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优、劣势排序选择方法,可为各遗产点找到最为合适的再利用对策与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工业遗产高质量再利用问题提供一种合适的实践方法。研究发现,以往很难通过经验性分析判断再利用方式的遗产,经由PROMETHEE多准则决策方法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进行决策判断。在研究所选择的六处案例中,基于PROMETHEE理论,分别为六处遗产找到了最为适合的再利用对策与方式。
2024年03期 v.54;No.614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3K] [下载次数:6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斌;赵晨;何双男;
在确定工业旅游开发价值影响因素、构建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影响工业遗产旅游价值的因素进行评价,依据各影响因素指标权重,确定影响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方便工业旅游开发科学决策。研究采用历史文献分析、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确认交通便利性、展示内容丰富性、住宿设施条件、旅游参与活动适宜性、大众游客市场规模、遗产地旅游人次规模、旅游过程中的趣味性、游览观赏的美观度、遗产地景区等级和对历史影响程度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10大重点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工业遗产+文化旅游”“工业遗产+智慧旅游”“工业遗产+科普、生态教育旅游”三种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2024年03期 v.54;No.614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赖世贤;张延平;
探索在国家、地方政策下工业遗存的保护再利用如何紧随时事与形势调整极为重要。研究以厦门集美杏林老工业区为例,梳理杏林老工业区发展脉络,研究城市工业风貌、规划布局、建筑空间与结构特点,思考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与工业遗存再利用契合的可能。在此基础上结合《集美区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行动方案》等政策,从青年创业就业友好、青年生活友好、学村学子友好、台青聚融与青年成长友好探讨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背景下工业遗存再利用策略,并以此对厦门纺织厂改造项目进行分析。
2024年03期 v.54;No.614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8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家浩;卓凌辰;费迎庆;
对厦门海沧举人第的建筑结构、构件、材料等进行系统性梳理,运用信息化测绘技术和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技术,建设历史建筑构件族库及HBIM建筑信息模型。基于HBIM对举人第的历史信息、现状残损信息进行记录管理和可视化分析;基于二次开发插件记录修缮施工的分阶段信息。一方面,将勘察和修缮施工的信息附加至三维模型中,实时查看、更新和管理数据信息;另一方面,丰富了HBIM模型的数据。多种数字化测绘获取的点云数据融合后的技术路线,对闽南近代建筑遗产和密集地区建筑遗产的完整数据获取具有重要作用,点云数据作为建筑遗产模型、构件模型、技术图纸建立的参考依据,同时为修缮设计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
2024年03期 v.54;No.614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7K] [下载次数:6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金涛;陶红斌;白力更;辛康建;
纤维水泥板作为底模的钢筋桁架楼承板是一种新型钢筋桁架板,为保证水泥纤维板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的施工安全,同时为修订CECS 273︰2010《组合楼板设计与施工规范》提供依据,对纤维水泥板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36个长试件和36个短试件进行了承载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底模侧向边缘在集中线荷载作用下会出现螺钉钉帽拉出破坏、底模边缘破坏以及连接件破坏。在对试验现象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钉帽拉出破坏、底模边缘破坏的理论计算式和实用计算式,并给出了连接件承载力标准试验方法,理论计算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实用计算式则偏于安全。
2024年03期 v.54;No.614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谢行思;张长春;高未未;
对能够同时提供库仑阻尼和黏滞阻尼的自复位磁流体阻尼支撑(Magnetorheological Damping Self-Centering Brace,简称MR-SCB)开展动力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支撑表现出饱满的旗形滞回曲线,复位和耗能能力出色。支撑半圈耗能随碟簧组预压力和刚度改变而产生的变化幅度不大,极限承载力随预压力和刚度的增大而增加,残余位移随预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当加载频率和位移分别为0.7 Hz和22 mm时,支撑等效黏滞阻尼比和残余位移分别为0.215和5.3 mm,相较0.3 Hz激励下分别增长了14.4%和61.1%。对布置MR-SCB的钢框架结构进行非线性模拟分析,发现MR-SCB耗散更多地震输入能量,相较传统自复位支撑可实现更好的位移控制效果。在罕遇地震时,残余位移响应离散度更低,最大结果由0.061%减小至0.049%。结构层间位移和残余位移均随支撑黏滞阻尼占比的增大而减小。
2024年03期 v.54;No.614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1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明俊;苏智文;陈炳聪;刘爱荣;
为提高桥梁水下结构裂缝检测任务的自动化水平,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残差神经网络的裂缝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多层次特征残差连接机构,抑制了建筑表面噪声特征的干扰,提取并融合了不同层次的特征图像,增强了模型对裂缝区域和非裂缝区域的精确划分能力。同时借助迁移学习方法,利用预训练模型的参数初始化模型并借助水下裂缝数据集调整权重,使模型具备分析数据量极少的桥梁水下结构裂缝数据集的能力。该模型在自采集的桥梁水下结构裂缝数据集上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分层残差神经网络具备精确划分裂缝像素与非裂缝像素的能力,预测像素准确率达到87.2%,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模型为桥梁水下结构裂缝检测任务的自动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其他类似的图像检测任务提供了一种参考思路。
2024年03期 v.54;No.614 12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8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侯翀驰;汪凯旋;郑文忠;刘雨晨;张力佳;李宏斌;
损伤指标可以量化结构或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程度,为震后结构损伤评估及结构抗震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开展了15个配置高强箍筋的约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和累积损伤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达到峰值点时,约束箍筋尚未屈服,约束箍筋拉应力为屈服强度的56%~91%,达到极限位移时,约束箍筋屈服但仍未被拉断;配置高强箍筋的约束混凝土在整个受力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针对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配置HRB500纵筋的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柱,不同损伤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表明:Chai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损伤程度。对于剪跨比为3、配筋率和配箍率较大的试件,在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阶段,Kunnath模型计算的损伤指数稍微偏小。付国模型在各阶段均能较好地预测损伤程度,但损伤指数计算值大于1,计算结果不收敛。剪跨比较大的约束混凝土柱会降低其损伤发展速度,轴压比的增加会加剧约束混凝土的损伤程度。高配筋率和高体积配箍率的约束混凝土柱损伤发展速度较慢,相同循环次数下,损伤程度较低。在约束混凝土柱设计中,可通过合理配置纵向钢筋和约束箍筋,降低和延缓约束混凝土柱的累积损伤。
2024年03期 v.54;No.614 13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4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振宇;林坩;黄新雄;李伟文;隋莉莉;Youtam;
型钢–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黏结强度、变形性能等方面较型钢–普通混凝土具有明显优势,黏结滑移关系表现出独特的滑移伪塑性,而表征其黏结滑移的本构模型尚未见报道。基于既有试验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择取关键参数拟合建立型钢-UHPC特征黏结应力及滑移量计算公式,进而提出了平均黏结应力–滑移本构模型,并经试验验证表明所提出的黏结应力计算公式和黏结滑移本构模型精度较高。在此基础上,利用界面相对损伤方程建立基于损伤滑移关系的内聚力接触模型,以考虑型钢与UHPC界面间的黏结性能并进行有限元分析。有限元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提出的内聚力接触模型可准确模拟型钢-UHPC界面滑移及损伤发展全过程。
2024年03期 v.54;No.614 14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2K] [下载次数:1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磊;何真;汪鹏;蔡新华;孟凡冰;罗滔;
利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等量取代钢筋混凝土(RC)偏压柱受拉侧一定厚度混凝土,制作了8个UHPC-RC组合柱(包括2个RC对比柱),研究偏心距、UHPC层厚度和UHPC层配筋等对组合柱开裂性能、极限承载力和延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对比柱相比,UHPC显著提高了组合柱抗裂性能,不同程度延缓裂缝出现,且受拉区呈典型“多缝开裂”破坏形态;随着UHPC层厚度增加和UHPC层配筋增强,组合柱的极限承载力和延性均不同程度提高;建立了UHPC-RC组合偏压柱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2024年03期 v.54;No.614 15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4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聪;孙宏涛;段守辉;欧阳嵩;高莉莉;
基于各类组合桥面结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大纵肋波折钢板–高性能混凝土(UHPC)组合桥面板;组合桥面板利用UHPC优异的材料性能提高桥面板刚度并减轻桥面板自重,并通过大尺寸U肋的波折钢板减少焊缝数量,以提高结构的疲劳性能。通过对新型组合桥面板疲劳性能的研究,发现UHPC层厚度的增大和横隔板间距的减小能够有效地降低波折钢板以及横隔板上各疲劳细节的应力幅值,推荐采用70~90 mm的UHPC板厚以及4 m以内的横隔板间距。此外,增大U肋的高度同样也能够降低多数疲劳细节的应力幅值,但会增大U肋斜腹板与横隔板间焊缝的疲劳应力幅值。通过对UHPC层疲劳性能的研究发现,增大板厚和配筋率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疲劳性能;对于厚度小于9 cm的UHPC层,可以通过最小配筋率以保证其疲劳性能满足要求。
2024年03期 v.54;No.614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9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