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友刚;孙运轮;马鹏举;解玉建;吴震;贺敏;侯钢领;
安全壳是核电站发生事故后,有效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保障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设施之一,因此其密封性能至关重要。在核电站调试和运行期间均需要开展核电站安全壳密封性试验,以测试其密封性能。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核电站安全壳密封性试验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安全壳整体密封性测试、局部密封性测试以及涉及密封性测试的其他方面三个角度总结了相关研究进展。对安全壳整体密封性试验和局部密封性试验的不同方法进行了比较,并总结了方法特点。此外,对安全壳密封性测试相关的部件优化、泄漏率预测和数值模拟与软件开发进行了总结,还分析了目前安全壳密封性测试研究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安全壳密封性测试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为安全壳密封性研究及其发展应用提供相关借鉴。
2024年05期 v.54;No.616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明俊;饶瑞;叶婉玲;苏梓僖;
为提高结构自振频率识别精度和识别工作的自动化水平,提出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HHT)和随机减量技术(RDT)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首先利用傅里叶变换、巴特沃斯滤波获得目标频段动力响应,接着用经验模态分解(EMD)获得系列固有模态函数(IMF),采用RDT提取每个IMF的自由衰减振动信号,通过Hilbert变换,获得相位曲线和振幅曲线,最后拟合曲线斜率,获得自振频率和阻尼比。研究发现,无论是线性平稳信号还是非平稳信号,提出的方法在鲁棒性和准确性上均较传统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HHT有优势,且无须人工介入判断模态真伪。对于非线性短信号,为获得更好的分析效果,推荐截取阈值取1.2σ,自由衰减时长取75 s。
2024年05期 v.54;No.616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0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玮;米庆仁;肖云;杨新聪;
建筑外墙空鼓与脱落的识别对于确保城市老旧建筑物周围公共安全至关重要。传统的人工原位检测方法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此外识别结果也会受到专业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工作状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采用无人机进行图像采集并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对建筑外墙缺陷进行识别的方法逐渐流行开来。然而,目前对于缺陷检测的研究仅针对单一模态的可见光图像或者红外图像,往往只能对某一缺陷进行检测,且没有考虑缺陷之间的转换关系。针对这一问题,通过融合建筑外墙的可见光和红外图像,结合两种模态的图像信息,并通过不同深度的UNet和Res-UNet模型对融合后图像进行建筑外墙缺陷识别,比较了不同深度模型的识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深度为4的Res-UNet模型对建筑外墙的空鼓和脱落具有很好的识别效果。
2024年05期 v.54;No.616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5K] [下载次数:9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昊宇;丁勇;李登华;
针对传统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裂缝监测方法缺乏对裂缝区域参数集成化表达,提出一种基于三维重建的结构表面裂缝检测方法。该方法在提高裂缝边缘识别精度的同时,实现了裂缝的区域集成及参数计算。使用二维裂缝映射到三维模型的方法完成裂缝的定位。根据建筑物的立面高度和结构特点,规划摄影路径、采集影像数据、构建针对建筑裂缝的影像数据集;结合SfM重建技术建立裂缝所在外立面区域三维模型,根据相机光心到裂缝所在拟合平面的距离,实现无测距设备条件下物距信息的获取;利用级联神经网络完成结构表面裂缝的识别与分割;利用实景三维模型获取像素解析度完成裂缝参数的计算。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准确识别建筑外立面裂缝,同时计算裂缝宽度和长度,最终完成裂缝集成与定位。裂缝宽度相对误差小于1.5%,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2024年05期 v.54;No.616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2K] [下载次数: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桂林;王敬德;韩阳;魏栋;邢蓉;
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3D点云扫描技术与BIM模型的自动配准成为一大研究热点。现如今建筑工程的科技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且只有依靠现代科技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施工工作。基于此,随着BIM技术高速发展、3D激光扫描技术的三维展示性脱颖而出,能够非接触高速精确地获取目标物的三维坐标数据,经过业内软件处理,建立目标建筑物的三维数字模型。点云数据具有几何信息精度高,可真实还原建筑现场的优点,BIM具有丰富的构件几何信息。提出了一种利用BIM网格模型对3D点云进行粗配准的方法,重点以平面作为几何特征,用于将3D点云与BIM网格对齐,从而实现对建筑物施工进度的监测,为建筑行业实现智能化与精确化提供了可能。
2024年05期 v.54;No.616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 [下载次数:6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邵继中;李坤洋;松本康隆;郗皎如;宋其泽;张晓思;
基于对史料的整理及现有遗存的调研,系统性梳理了日本多宝塔的发展过程和现存样式风格,发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日本多宝塔融入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风文化”,被赋予了新的营造思想观念和造型艺术,形成二重结构——圆形龟腹的固定建筑形制。从这一线索出发,进一步分析日本多宝塔的建筑设计思想方法,并从密宗思想引入和融合、汉地建筑形制影响及本土化吸收和创造等方面追溯其固有建筑形制的演变脉络。结果表明:日本多宝塔形制的演变过程深刻反映出日本僧人和工匠在消化、吸收来自中国汉地建筑形式和技艺的同时,创造性地使之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木结构塔类建筑体系。
2024年05期 v.54;No.616 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8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薛乾明;黄跃昊;尚永涛;
在存量更新的大趋势下,旧城火车站片区的发展瓶颈日渐凸显,如何促使旧城车站片区优化升级,焕发片区活力是当前城市更新中亟需解决的难题。以兰州火车站为例,在对该片区进行合理范围界定和现状梳理后,通过触媒联动理念对火车站片区进行微更新与优化设计,确立以站前广场为点要素、站前道路和沿街商业带为线要素、站前地块为面要素,将“多点聚合,线状串点,点线面联动发展”作为更新优化方针,明确当前片区优化方案,促进兰州火车站旧城片区更新改造、优化升级。
2024年05期 v.54;No.616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1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震;王磊;彭金强;
在国家三线建设背景下,上海于20世纪60年代起在安徽皖南地区建设了合计81家企、事业单位,作为上海的后方基地,称皖南小三线。皖南小三线建设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南小三线的空间格局具备典型“山、散、洞”特征,但也与皖南山地水系格局相关;其建筑单体和建造活动不仅体现出上海向内地的技术转移,还反映出当时技术背景下的自主创新,同时体现出地方性本土建造特征。皖南小三线作为规模最大的小三线建设项目,不仅是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的物质见证,还是特定历史时期自主创新精神的物质丰碑,在建筑技术转移、低机械建造、区域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历史价值与纪念价值。
2024年05期 v.54;No.616 9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6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刘伟;林祖锐;赵之枫;
太行山区先民因地制宜地将集水、蓄水、用水、排水完美于村落空间营建中,为农耕文明下应对旱涝灾害并存的区域环境提供了核心支持,体现出丰富的生态智慧和人文内涵,其中的营建机制对现代城镇生态建设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太行山区内传统村落为例,运用归纳总结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析传统村落基于“趋利-避害”考量的村落整体生态格局、集成“蓄水—排水”一体的村落水组织体系、兼顾“旱时—涝时”情境的多功能复合空间、综合“生产—生活”需求的旱涝自平衡设施和形成调控“人-水”关系的非制度性人文观念的旱涝灾害适应性营建机制。最后从系统性思维、融合性策略和共建性理念3方面出发提出对当代城乡建设的启示与借鉴。
2024年05期 v.54;No.616 107-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6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德才;宋文辉;丁娜;缪俊杰;
历史建筑价值评估的指标赋权是基于各指标间相对重要性来赋予指标权重向量,通常忽视了主观评分差异对权重的影响。而主观评分差异反映了评分数据的可靠性和对高价值指标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指标赋权的影响因素可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准确。研究引入信息量权重法与强制分布法,以传统赋权方法得到的指标权重为基础,一方面通过信息量权重法,以专家对同一指标评分数据的一致性为依据进行赋权,弥补指标赋权未考虑专家对同一指标评分差异的缺失;另一方面利用强制分布法基于已有指标间评分高低差异构建的赋权变权模型,对其变权区间进行优化,提高区间界限参数确定的合理性。模拟验证两种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后,以歙县许村大宅祠与吴氏支祠为例,进一步验证上述两种方法的实践意义,使价值评估能够更可靠有效地指导历史建筑保护工作。
2024年05期 v.54;No.616 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德龙;宋祎琳;张抒妍;陈心睿;郝心;王雯丽;
城市更新之下,工业遗产在转型中的历史信息与空间文化如何传播和被公众感知需要被重视。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意象研究已经成为重要趋势,但受制于数据、方法等限制,对工业遗产地等微观尺度的研究相对缺乏。以上海国际时尚中心(SIFC)为研究对象,对社交媒体上采集的与建成环境相关的12 578张图片进行分类,并基于三维模型结合人工校正对拍摄者点位进行批量还原和标记,进而分析上海时尚中心在公共活动、公共空间、标志物和自然景观方面的意象构成特征及季节性变化特征,并揭示其空间结构特征和意象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游客对改造后园区的感知意象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层面,其次才是对工业遗产的感知;2)原有工业遗产的主要空间结构在重新开发后基本保留,但诸如街道等部分元素受到的关注程度不足;3)商业艺术要素在重新赋予场所活力的同时也削弱了人们对工业文化元素的感知。对于自下而上的主观感知特征的揭示,可为进一步认识工业遗产的价值传播规律和区域特色营造提供参考。
2024年05期 v.54;No.616 126-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0K] [下载次数:8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长军;宋守坛;
对预应力混凝土节段预制拼装梁接缝直剪受剪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通过对接缝直剪破坏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采用文献中的184个接缝直剪试验数据,对已有接缝承载力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并对不同类型接缝的抗剪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键齿接缝直剪承载力小于单键齿接缝,胶接单齿接缝承载力最高,干接多键齿接缝承载力最低,胶接平面接缝介于两者之间。美国节段桥梁规范计算式对干接单键齿接缝预测结果较好,干接多键齿预测结果偏于不安全。通过对比给出了建议的接缝承载力计算模型。接缝直剪承载力和规范最小抗剪截面承载力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按中国公路桥梁规范(JTG 3362—2018)设计的结构,截面高度小于5 m时,基本不会出现胶接键齿直剪破坏。
2024年05期 v.54;No.616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5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浩;汪大洋;赵东卓;谢桢;
全框支厚板转换高层结构体系目前在地铁上盖物业开发中逐渐应用,为探究上部多塔结构竖向收进引起的结构整体质心偏心率的改变对全框支厚板转换结构的影响,设计制作了1∶35缩尺比的全框支厚板转换结构多塔钢结构缩尺模型,计算其综合质心偏心率,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并采用有限元软件Etabs建立7个有限元模型进行整体偏心率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全框支厚板转化结构的竖向收进,会造成结构的整体偏心率发生改变,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呈现随着结构质心偏心率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同时试验与数值计算结果均表明全框支厚板转换结构的扭转效应随着整体偏心率e增加而增加,数值计算结果有效验证了试验结果。
2024年05期 v.54;No.616 14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8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洪宇;邵永健;祁明涛;
为研究配筋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 ECC)柱在压弯剪扭复合受力状态下的抗震性能,对11根配筋ECC试件和1根钢筯混凝土(Reinforcement Concrete, RC)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探究轴压比、扭弯比、剪跨比、纵筋配筋率、配箍率、纤维含量、原材料等参数对抗震性能和损伤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RC柱,ECC柱的抗变形能力更强,复合受扭承载力和抗震性能也有显著提升;达到极限位移后ECC柱的扭矩下降平缓,其损伤进程也较为缓慢;对于ECC试件,适当提高轴压比、扭弯比、剪跨比和纤维含量能够有效抑制地震作用下构件的损伤;配箍率对于ECC柱的复合受扭承载力影响不大,但配置箍筋是必要的。
2024年05期 v.54;No.616 150-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波;王宁;王静峰;陈刚;程涛;
为了研究内嵌复合轻集料隔墙大板装配式钢筋混凝土(RC)框架的抗震性能,对1榀装配式混凝土空框架、1榀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和1榀复合轻集料墙板-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进行了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了地震作用下墙板与框架的协同受力性能和工作机理,分析了结构的破坏特征、荷载-位移曲线、刚度退化、延性性能以及耗能能力等。试验结果表明:复合轻集料隔墙大板内嵌连接安全可靠,有效确保了复合轻集料墙板与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协同工作;与加气混凝土填充墙相比,复合轻集料大板对框架的极限水平承载力和初始刚度均显著提高;复合轻集料墙板-装配式RC框架的弹性位移角平均值θ_y及弹塑性极限位移角平均值θ_u均满足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结构的恢复力模型,并验证了模型具有很好的吻合度,为内嵌复合轻集料隔墙大板在装配式结构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年05期 v.54;No.616 159-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袁智深;尹思广;姚尧;唐翔;袁健;罗学文;
为研究高强钢T形圆钢管相贯节点的轴向滞回性能,对5个不同支管与主管截面外径比的高强钢T形圆管节点进行了支管轴向往复加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从节点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和延性等方面展开了分析,重点考察了节点几何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支管轴向往复荷载的作用下,节点破坏模式为支主管相贯线处冠部附近主管壁开裂且裂缝沿主管横截面扩展,这与普通强度钢材T形圆管相贯节点的破坏模式有所不相同;各节点的滞回曲线均呈饱满的梭形,表明高强钢T形圆管相贯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分析研究表明:主管截面尺寸相同的试件的滞回曲线外形接近,主管截面尺寸是影响这类节点滞回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有限元建模计算得到的节点破坏模式、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均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高强钢T形圆管相贯节点轴向滞回性能。
2024年05期 v.54;No.616 170-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5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任靖哲;黄细军;邹启令;邢沛霖;
基于能力谱法提出了以延性为性能指标的铸钢节点抗震性能设计的一般方法。该方法包含3个步骤:1)建立节点的延性能力曲线;2)建立节点的延性需求曲线;3)根据能力谱法计算节点的性能点。以Y型铸钢节点为例,对不同设计参数取值节点的滞回性能进行分析,并计算出其在特定自振周期下的性能点。研究结果表明:1)满足CECS 235∶2008《铸钢节点应用技术规程》构造要求的Y型铸钢节点具备良好的延性性能;2)最优的d/D取值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有关,CSCS 235∶2008中规定的d/D取值范围不是所有结构的最优d/D取值;满足CECS 235∶2008构造要求的Y型铸钢节点才存在理论上的性能点;3)在建立不同阻尼和场地类别下的延性需求曲线后,采用能力谱法可以量化地对规则铸钢节点进行基于延性的抗震性能设计。
2024年05期 v.54;No.616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